志愿者

叶沛沅:教书与育人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叶沛沅 发布日期:2019-01-01

2、教书与育人(叶沛沅).jpg  

       送走了最后一位学生之后,十几天的夏令营活动正式结束了。


       十四天的授课时间里,我教了十三节课,每节课我都将我所有愿意讲给他们的东西倾囊相授。我不知道有多少内容他们会记住,但我更愿意让他们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我想这一点应该会有很多孩子记住。那么我认为我就还挺成功的。


       下面是我对这十几天的反思。


       首先,在来这夏令营之前,我以为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缺乏教具、书本或者基础设施,这些我都想过。但之后才发现即使硬件设施确实不那么好,但观念与眼光才是限制这些孩子们发展的最大阻碍。


       相比那些在城市里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缺乏一些“非必要的常识”,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孩子的知识面很窄。这些所谓“非必要的常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会在学习上帮到这些孩子,但是却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不擅长加减乘除,也不熟悉ABCD,但他们必须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和热爱。他们的世界不应该只囿于这个小山村,他们应当去向往这个广阔的世界,他们也有权利去亲身接触这个世界。


       宇宙有多广阔?生命有多漫长?地球有多庞大,又有多渺小?等等等等无数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去问他们,并告诉他们答案的。孩子们真的不好奇这些吗?并不是,我在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真的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可是就像你不能想象四维空间的图景,他们不能想象这个世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哪怕一扇窗户去看到这个世界。


       我们带来了一把凿子。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只要墙上能漏出一点点光,他们就能凿穿整个墙壁。我们来到这里,不是来教给孩子们语数英知识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并没有自信比学校的老师做得更好。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展现给孩子看的世界比学校老师要丰富一些。我们所带来的海洋主题课、阅读课和科普常识课的内容,孩子们可能并不会在其他地方接触到。他们很少去眺望学校后面的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他的家乡,但在我们眼里看到的,是景色,是生命,是世界的作品。我希望教给他们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以科学和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这里的孩子并不比别的地方的孩子缺少好奇心和创造力,甚至在有些方面要更加优秀。


       其次,这里的孩子在关于学习和未来的观念上比较“落后”,我不情愿用落后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但我确实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大多数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目标,我在夏令营最开始曾问过营里的一些同学,是否想过上大学?绝大多数人的表情是比较漠然的。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我的印象中,我周围的小孩子,在被问及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会七嘴八舌地说各种各样著名大学的名字。虽然这些孩子们也不明白他们口中的大学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在他们心目之中,上大学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上大学”真的连梦想都不算,可能只是别人故事中的内容。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因为我以为中国已经发展到所有的孩子起码都把上大学当成理想的地步。


       学习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是某种形式,就像是洗脸刷牙上厕所一样,从来不去想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但如果不理解学习本身的意义,学习的动力就无从谈起。可能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明白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比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更加重要。


       谈及未来时,我小时候曾经有过无数不切实际的梦想,可能一天换一个都有富余。或许这些只是我小时候的幻想,但令我担忧的是,这里的孩子很多都没有想过未来,也没有什么梦想。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人没有梦想,与咸鱼何异。”虽然如今这句话已经被用作调侃,但我想个中道理是没有变化的。小时候不切实际的幻想起码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有了这种期待,你就隐隐约约会有一种使命感,在学习中也就会有目标。在长大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逐渐找到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就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就好。因此我认为没有梦想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这里的学生之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对未来缺乏期待感,也就是说,没有梦想。我想这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在家访的过程中,当被问及是否想让孩子上大学时,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他自己能不能上。”我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和期待。望子成龙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是坏事。当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的时候,在无形之中就让孩子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进而也有可能将这种期盼转化为自己的一个目标。而不被期盼的孩子,因为少了这一点压力,于是对于生活缺少使命感和期待感,只将目光投在当下,而并未向远方投去目光。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几乎每一个家里最小的孩子都是男孩,也是最受宠的孩子。在这里的农村,家里都希望有一个男孩,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显得特别明显。女孩不太被关注,家里人似乎也不太管教女孩子,所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班里的男孩整体比女孩要好一点。男孩虽然有些比较调皮,但是大多数是比较听话、开朗也喜欢学习的。但是女孩却有很多人性格极其内向,在夏令营开始的时候甚至无法和她们正常的交流,上课也不愿意去听你所讲的内容,宁愿自己去画画甚至睡觉。我觉得这和家里对女孩的期待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我在家访的时候甚至有母亲明确的说只想让孩子上到初中,说她太笨了,不可能上到大学。更令人痛心的是,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根本不会避开孩子,而孩子也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未来就这么被定义。


       我没想过我要把这群孩子教成国家栋梁,不是因为我不相信他们,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行。我能带给他们的除了关注和开导,就只有带他们了解世界了。我相信他们中间会有出人头地的,也知道会有很多囿于山村。但无论他们的未来在哪,我只希望他们能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闲暇时眺望远方的时候,夜晚仰望星空的时候,知道自己望向的是什么,就足够了!


       我不擅长和孩子们进行贴心的交流,但幸运的是有别的老师擅长这个。我只擅长教给孩子知识和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因此孩子们会觉得我知识很多,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我告诉他们一样,我只是看过一些书而已。我想让他们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老师教不了你们多少,但是书一定可以教给你们。


       总而言之,这次夏令营,我并不是特别满意。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而其中的一大部分是我无能为力的,这让我十分沮丧。我在整个夏令营过程之中学到的比教会的要多得多,但令我最高兴的是,我让孩子们对世界产生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