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信娜:大山深处的希望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 信娜 发布日期:2019-01-01


1、大山深处的希望(配图)_副本.jpg

       早上六点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对于8岁的一年级学生张世康而言,这是一天的开始。


       洛沟小学——山区里的唯一


       吴素珍是张世康的母亲,也是洛沟小学唯一的一名代课老师。她的家位于河南嵩县饭坡乡洛沟村,而洛沟小学是这个贫困山村里唯一的学校。“不管住多远,都得过来上学。”吴老师指着远处的山头说,“没有比我们家住得更高了,来上学得走上1个小时。”


       洛沟村与外界唯一的联通是一条些许颠簸而且仅容得下一辆车经过的沥青路。从学校出发,7公里,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去往镇上的大路。“平时如果没什么事,基本一两个月出去一次吧,实在有些不方便。”吴老师曾经参与镇上关于老师的培训,“也就那个时候频繁一点,一个星期出去一次。”


       张世康一路蹦跳着下山,不时拽拽吴老师的衣服,“再走一会儿,马上就到了。”相比上山,下山的路轻松许多,张世康开着玩笑,“咱们做滑梯,一路滑下去就到了。”吴老师开心地答应着,“诶,等以后你爸在外面打工挣了钱,给你买架直升机,想去哪就去哪。”和村里大部分的家庭相似,父亲需要外出打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瞅瞅吴老师又看看我,羞涩又幸福地笑着。


       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荒无人烟,满眼充斥着阳光炙烤下的绿色,群山环绕下偶尔露出几户人家。“我们村住得特别分散,一共也就70多户人,但是来回相差有十几公里。”这意味着,如果要上学,就得接受家里所住的位置。


       “我们村东西大概7公里,南北4公里吧,有1400多人,分散在17个自然村。”洛沟小学校长张银海这样介绍着。“家里有小孩一般都送过来,最远的估计得走一个多小时。”


       读书——未来的希望     


       早上8点20分,学校里传来了朗朗书声,晨读开始了。“除了早读,每星期一三我们有阅读课,三年级的时候还开了写作课。”


       目前,除了吴老师之外,学校里还有政府分配的其他3名公办老师,“现在我们学校大概有70多个学生,镇上的标准是每20多个学生配一个老师。”张校长也是这三名公办老师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她的妻子,“剩下的一个老师放假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他家里有小孩读高中需要钱,平时当老师挣得太少。


       学校的4名老师大多身兼数职,除了教授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还要确保学生午饭的健康以及在校的安全。


       2009年8月,桂馨基金会在洛沟小学投资建设了第一所“桂馨书屋”。桂馨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中国乡村教育的慈善机构,其“桂馨书屋”项目宗旨为“让改变,从阅读开始”。


       “当时我们可高兴了,哪见过这么多新书啊!”16岁的张莹莹兴奋地描述着“桂馨书屋”初建的情景。“我当时在洛沟上4年级,大家都很高兴。我们每周都可以借书,看完再借新的,感觉知道了平时上课没讲过的事。”由于师资有限,洛沟小学主要开设数学、语文、外语三门课程。


       从镇中学毕业后,张莹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级高中。“刚开始心里有一些落差,他们会很多东西,还有会弹钢琴的,我们基本什么都不会。”基础的相对薄弱,让她在县里高中的学习略感吃力,“尤其是英语,我们都不太会,但是经过努力,现在感觉也没有比别人差多少。”


       谈到自己理想的大学时,她羞涩地笑着不言语,只是坚定地说,“我会努力的。”目前,根据镇上的政策,洛沟小学等12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统一到镇中学住宿培养,并于第二年直接升入初中。“现在基本都能读到初中了,考不上县里高中,就花钱去职高、中专学一门技术。”


       一堂阅读课上,张世康聚精会神地读着故事书《小脚丫跳着踢踏舞》,对他而言,这是通往外面世界的起点;对洛沟小学而言,这是作为基础教育单位的职责;对饭坡镇,嵩县,河南省,甚至是整个中国而言,他们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