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康典:一段关于阅读的早年经历
作者:康典 发布日期:2020-04-22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桂馨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康典先生和我们分享了他与阅读的故事。分享中,康典先生回忆了延安插队时期与其他知青一起孜孜追求读书的经历,以及他对阅读的理解和经验。读书会上相互交流心得,可以使自己掌握所看书中要点,增强记忆,同时能够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未曾读过书籍的入门捷径,加上相互争论,印象深刻,是极好的读书方式。在此分享给大家。


1968年,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作为一名中学生,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落户农村,实在是一个不二之选。


临行之前,产生了一个念头:此行一去几千里,荒山僻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余,最好能有本书读读,“老三篇”已经倒背如流,总不能天天只读毛选四卷吧。当时的首善之地人心惶惶,不是下乡就是去干校,大批家藏书籍按废纸作价卖给了废品公司。我们几个准备下乡的就相约跑去一个废品公司营业部,力陈知青之不易,希望以废纸价买点书,劳动之余,可以读书,也可寄托对故土的一点思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该管理员给我们打开了一间仓库,任我们挑选,称重付钱。当时囊中羞涩,我只挑了一本“古希腊哲学”,还有一套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十三本)。带着这些书,我踏上了远行的列车。


1594199955659375.jpg

▲康典先生考察桂馨在北川中学实施的桂馨书屋


农村自春耕起其实是没有什么时间读书的,天亮起床,天黑回家,昏暗的油灯下吃完晚饭,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回到住处,四五个知青一条炕,只有一盏油灯照明,即便想读几页书,大家也只能轮流靠近灯前,或者,就只能靠手电了。到了冬季,读书的时间多了很多。白天干活的时间很短,剩下的时间可以去打柴、挑水,也可以读书。尤其是后来盖了知青宿舍,居住条件相对改善了一些,起码大家轮流共用油灯的问题可以解决了。


“莎士比亚全集”受到众多知青追捧,这多少出乎了我的意料。先是在本村知青中传阅,后来完全失去了控制,似乎公社里其他几个村的知青也加入了传阅的队列,以致到最后完全不知所终了。


第二年冬天,我们队的知青们都留在了村里,平时无事,大家各看各的书,忽然有人提出一个建议:为什么我们不能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心得呢?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我们去隔壁的村小借来了一块黑板,记不得谁在上面写了四个字:自修大学。


自告奋勇,我讲了第一讲:古希腊哲学;第二天,一个叫陈平生的同学讲解了“行列式”。此后几天,张兴琬讲了“形式逻辑”,朱锡元讲了“万吨水压机工作原理”,张兴援讲了杜甫的诗《北征》,周学秋和曹联泽分别准备好了讲艾思奇的“哲学原理”和荀子的“劝学”。大家兴致盎然,热烈的讨论着,愉快地调侃着。突然间,当时驻队负责管理知青事务的李干部走进了我们的临时教室……


1594200009683798.jpg


李干部告诉我们:现在全国在开展“反骄破满”的运动,他提议:结合运动的精神,知青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因为组织自修大学,被列为这个活动的重点。组织自修大学,说明不能安心扎根农村,说明不甘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明没有正确理解领会伟大领袖的号召,说明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记不得连续多少个白天和黑夜,知青们被要求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发言对我进行批评和帮助,要触及灵魂。我坐在一个角落里,记录大家的发言,体会着真诚和善意、无奈和勉强、虚伪和尖刻……直到后来,在冬夜的油灯下,通宵写下长篇的检讨。


窗外寒风凛冽,窗内灯光摇曳。出乎自己的意料,经历此事,我逐渐感觉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以为会有的哀怨和愤怒并不是那么强烈,相反,更多感觉到的是对他人意见和处境的理解,是接纳和包容,是对难听刺耳的话语分解后所采纳到的期盼和友善。悦耳的声音固然可以使人气爽神清,但也可以把你引向歧路,而能够听到和思考刺耳的声音,其实代表了你在走向成熟,是你的福气之所在。


“自修大学”只办了五天,却成为我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


1594199980772085.jpg

▲康典先生在桂馨乡村悦读空间阅读绘本


此后的日月,曲折而漫长。然而书却一直陪伴着我。老实说,相比一些嗜书如命的朋友,我更喜欢操作和践行,真不算是一个合格的读者。然而,我的内心始终对书抱有敬畏之感,即使不能时时亲近,也断然不敢远离。但凡偷得一点宽余,尽量找本书读读,很快就能感到一种说不清的愉悦和平静从心中冉冉升起。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四零后的长者,其实阅读才是一个可以陪伴终生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一本书、一杯茶,足以平静面对眼前的任何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