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秦皇岛晚报】非遗在校园,文化共传承
作者:杜楠 林涛 发布日期:2023-03-29

3月24日上午10点,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拨子乡六拨子小学的孩子们欢快地跑出教室,搬出大鼓,拿出唢呐,人手一双木棍,开始练习猴打棒。


1680055240702613.jpg

李中华说,古时,人们装扮成“美猴王”,手持双棒,跳跃、呐喊、击棒,降妖驱邪,保佑人丁四季平安,猴打棒由此而得名。


锣鼓声声,唢呐悠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手中的木棒旋转敲击,变换着各种阵型。只见他们轻快地变换着各种步伐,跳跃、击棒、呐喊,场面非常壮观。


1680055294413654.jpg

李中华是县级非遗唢呐的代表性传承人。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它将舞蹈、击棒技巧与唢呐打击乐等巧妙结合,是满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瞅着孩子们精神抖擞的样子,校长李中华颇为欣慰。今年47岁的李中华,自1997年一直在六拨子小学任教,2008年担任校长,同时,他还是学校的音乐教师、唢呐和猴打棒校本课程的老师。


1680055328668286.jpg

李中华自己编写的教材。


“唢呐、猴打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咱们的瑰宝。”李中华说,为了将非遗在校园传承下来,他意识到可以把唢呐和猴打棒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于是,身为县级非遗唢呐代表性传承人的他,结合山区实际和满族特色风情,编写了《唢呐初级教程》和《猴打棒教程》,分别在1997年、2013年先后开设了唢呐、猴打棒两项非遗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教育资源优势,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艺术兴趣,为孩子搭建发展阶梯。


1680055378781794.jpg

六拨子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课间活动。


2013年,学校创办了满韵学堂,将三字经、青龙满族文化特色融入校园小快板。 “传承民间艺术是一方面,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习好一门技艺,为将来的人生能有更多选择。”李中华说,多年努力结出硕果累累。2016年,李中华编导的唢呐曲《抬杆儿》《小看戏》亮相中央电视台;在2018年4月举行的秦皇岛市运动会开幕式上,他指导的猴打棒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2019年9月19日,“猴打棒”节目受邀参加了CCTV中国农民丰收节演出。这些年,李中华先后带领学生们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市、县各类演出50余次。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唢呐与猴打棒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很多学生爱上唢呐,爱上学习,多名学生考入音乐学院专修唢呐专业。六拨子小学先后被确立为省级猴打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育实践研究实验学校、县级唢呐项目学校。2021年,李中华入选桂馨·南怀瑾第五届乡村教师计划;2022年,李中华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


1680055425452129.jpg

朱凤臣说,学校社团通过葫芦画、石头画、剪纸等各种形式,绘制猴打棒分解动作,让孩子们更加熟悉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三拨子乡总校校长朱凤臣说,猴打棒是满族的文化瑰宝,如今乡里各个学校都很重视非遗文化传承,比如三拨子中心小学、水泉小学,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时间教授孩子,利用葫芦画、石头画、剪纸、泥塑等各种形式,将猴打棒分解动作绘制、塑造出来,让孩子们从各个方面了解、传承非遗,让非遗在校园里发扬光大。


1680055470190928.jpg

六拨子小学的孩子们课间操练习猴打棒。


1680055572526372.jpg

锣鼓声声、唢呐悠扬,这是猴打棒的标配。